从怀疑有猫腻到主动送锦旗说明了什么
作者: 来源: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:2025-08-25 12:19:51 浏览()次
 

近日,河南省内黄县一位环境污染举报人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后,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赠送锦旗以示感谢的消息引发关注。这面锦旗不仅是对具体工作人员的肯定,更是对健全生态环境信访及舆情处置机制的一种期待。从过去举报污染到如今真诚感谢,民众态度的转变充分说明,只要把群众的事当回事,群众就不会吝啬自己的掌声。

环保举报往往牵涉复杂的利益关系。在内黄县的案例中,举报人最初反映的问题涉及养殖场直排河流污染、暗管偷排等要素。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运用无人机溯源、调取污水处理厂运行记录,证明不存在暗管排放问题。技术核查结论出来后,信访却未了结,信访人坚持认为有猫腻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对具有争议的管网进行人工开挖,结果显示,废水排放路径与建设项目环评登记表一致,该管网为市政污水处理管网,最终打消了群众疑虑。之后,又把几方人员聚集在一起进行座谈,终于使遗留问题彻底解决。

这一事件中,举报人与执法部门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:举报人持续关注问题解决,生态环境部门及时跟进直到将问题彻底解决。这种互动模式打破了对抗性思维,构建起了生态环境治理的“共同体意识”。锦旗上“倾心为民办实事”的字样,正是对生态环境执法为民的生动诠释。

这一信访事件表明,当民众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解决时,官民互信就会不断增强。真诚的沟通和务实的行动,是解开生态环境治理难题的金钥匙。一个问题的解决值得欣慰,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防止类似问题再现的长效机制。据了解,内黄县生态环境部门正以此案为契机,检视工作流程中的短板,从这次的经验中总结出标准操作程序。当然,具体问题也需要具体分析,每个信访或舆情事件的解决都要因地制宜,不能任何问题都来个刨根问底,否则也会浪费有限的执法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