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出“扁鹊困境”,推动源头防控
作者: 来源:中国环保协会 发布时间:2025-08-25 12:20:32 浏览()次
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。魏文王问扁鹊:“你家兄弟三人,谁的医术最高?”扁鹊答说:“大哥医术最高,二哥次之,我最差。”魏文王好奇问何出此言,扁鹊答,大哥和二哥擅长“治未病”,虽然他们医术高超,但由于治疗的多是未显或初显的病症,因此名声不振。扁鹊则因为擅长在病情严重时进行治疗,创造救人于危重的奇迹,因此声名大噪。
在生态环境领域也有类似现象,一方面,那些对治理污染有重要贡献的人登上了“领奖台”,但另一方面,那些预防污染、将污染消灭在萌芽之中的人却相对鲜有人知。之所以如此,主要原因一是预防工作如同疫苗一样能够阻止疾病发生,但成效具有“隐蔽性”,难以直观显现;二是现行考核体系往往关注治污投入,却缺乏对预防成效的考查;三是相对而言“黑臭水体”变成“无味清水”这样的治污成果一目了然,但对于预防成果社会公众难以感受认知。
笔者认为,我们不仅要嘉奖“病入膏肓时的救命神医”,而且也不能忽视“病未发时的预警者”。治污英雄非常重要,受人尊重,登上“领奖台”理所当然,而预防精英同样不可或缺,与治污英雄共同构成了环保尖兵,筑牢了绿水青山的根基。让预防精英与治污英雄得到同样的重视和认可,是走出“扁鹊困境”重要一步,有助于推进源头防控的落实,使生态环保工作更上一层楼。
为此,我们需要构建恰当的评价体系。一是提高预防工作的战略定位,树立提前预防重于末端治污价值观念,将生态环保的关口提前。二是建立“预防效益指标体系”,对预防效益指标进行量化,将“隐蔽性”的成效变成“看得见”的成绩。三是将预防效果纳入考核体系,为预防工作增添内生动力。
编辑:程维嘉
下一篇:返回列表